主持人:下面请各位记者们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先报一下所代表的媒体名称。
南阳电视台记者:我是南阳电视台记者,随着人民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请问宛城区作为近郊区,可以提供哪些去处来满足市民需求?
王书祥(宛城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宛城区处于南阳市的近郊,农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化程度的增加,城乡交流越来越凸显,在农业发展的上,也越来越和城市的生活相关。
如果记者朋友们喜欢钓鱼,我推荐去汉冢的田湖渔场,集垂钓、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养殖基地,基地拥有水产养殖面积3000余亩,25个养殖品种,240个养殖单元,是市民假日静心垂钓理想去处。如果喜欢花卉,可以到瓦店镇的豫花园苗木花卉基地,那里有红豆杉、桂花、海棠、红叶石楠等100余种优名优花卉,是集种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国家农业示范园;如果欣赏高水平的园林景观,推荐区汉冢的陆氏庄园,那里的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很高。 如果想体验田野采摘的感觉,我推荐去茶庵乡葡萄采摘园,占地200亩,主要发展高档采摘,生产草莓味、牛奶味等多种口味葡萄,是新建的采摘游玩的景点;还可以去瓦店镇后高寨大山农业科技园采摘草莓,那里发展大棚200余座,种植草莓500余亩,周末可以携家带友,乘坐102路公交直达草莓园门口,到那里边采边吃,一起享受着采摘草莓的乐趣。
刚才记者提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下一步,宛城区政府根据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形势,进一步研究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充分发挥宛城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的优势;二是搞好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加强政策性项目的争取,努力引导社会资金在都市农业方面的投入,争取在将来,宛城区的近郊农业打造成南阳市市民花园。
南阳晚报记者:我是南阳晚报的记者,请问鸭灌腹心地带,农业基础条件优越,请问宛城区如何利用优势条件实现稳产、高产的?
陈广山(宛城区农业局局长):宛城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有耕地面积68万亩,高标准粮田的面积是45万亩。南阳市30万亩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涉及到宛城区的四个乡镇,185900亩。就从今年的夏粮生产来看,小麦的单产达到477.75公斤,总产达到28万吨。夏粮生产实现了 “十三”连增。连续三年被市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今年上半年被评为全省的“高标准粮田先进县市区”。
宛城区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增产,除了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处鸭河灌区腹地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外。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得益于近年来持续推进的高标准粮田建设。我区2012年开始规划实施的45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建设,重点打造市定30万亩涉及宛城18.59万亩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通过将农综开发、新增千亿粮食、小农水、高产创建等涉农项目进行资源整合、捆绑投入,高标准粮田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这几年我们通过整合涉农资金1亿7千万,打机井960眼,修渠道道路250千米,架设了38千米的电缆,建设12个台站,新修涵渠773个,在项目区当中我们植树将近40万株。基本上实现了田成网、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格局。
二是得益于科学的种植和管理。宛城区全方位地打造好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结合千人包千村,新型农业技术的培训,让科技人员入村入户。去年我区建成4个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站,每个区域站配齐农技人员服务广大农户。同时区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对优良品种进行公开招标,然后把优良品质发放到项目区当中。去年又拿出120万,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建成2个气象服务监测站,实时监测粮田内的小气候、温湿度、虫情、墒情等,监测结果通过电子展板循环播报,提高了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的科学管理能力。目前,全区25万亩粮田已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良种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去年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年亩产粮食基本达到1.2吨,如果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的话,今年有望实现亩产1.5吨。
南都晨报记者:我是南都晨报的记者,随着南水北调的通水,农产品进京也是我市推广宣传南阳的重大决策,请问宛城区在农产品进京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广山:答:宛城区现在有农产品生产基地是30个,认证了绿色证书是8个,认证无公害证书是9个,现在还有16个有机转换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认证。我们现在又认证了2万亩的示范基地,并且有5个示范基地成为第一批进京的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在农产品进京方面,我们主要依靠宛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社来实施,联合社地点在长江路,有300多家农民合作社组成。2014年11月,联合社成功举办了“丹江湖北迎通水,促宛农第二届宛城区优质农产品进京洽谈会”,最后有100多家合作社,300多种农产品参会,有30种农产品和北京的厂商签订了长期的合同。2014年12月,宛城区组织20个专业合作社,50种农产品到北京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举行了3场产品提交会,效果很好,深受北京市民喜爱和欢迎。目前,我区已与北京楚天舒清真食品公司、中国清真网、北京牛街清真寺等单位签订优质农产品长期合作销售的协议,北京方面在黄金地段提供1100平方米的场地,专门经销宛城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共有20多个企业、合作社,50多种单品、1150吨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北京展销平台和电商企业走入首都消费者餐桌。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强与市推荐的中线渠首进京渠道的企业加强联系,扩大农产品进京规模和种类;继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扩大进京农产品种类和种植面积;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开展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将更多宛城农产品推介给首都群众。
南阳日报社记者:南阳日报社记者,宛城区作为我市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是如何保障蔬菜生产质量安全,让群众吃上“安心菜”、“放心菜”的?
陈增喜(宛城区科技局局长):宛城区在保证蔬菜进京,食品安全上,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提高认识,去年召开了3次大型推介会、培训会、如中商集团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会,每次参会300多人,培训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二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宛城区去年建立了5个首批进京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了15家进京农产品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了一大批种植、养殖户开展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达20家以上。我们和北京农大、中国农科院联合,对宛城区农产品进京蔬菜基地进行水质化验、环境监测,认定了多家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无公害产品。三是开展农产品进京的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列入市政府的工程。我们和大专院校合作,推广了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先后组织实施了牧沼菜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万亩进京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工程、大棚草莓新品种引进与技术示范、鱼菜共生立体种养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生态树莓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生态养猪技术示范与产业化研究等6项科技创新项目,解决技术难题11个,制定胡萝卜、土豆、食用菌等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5项。
南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我是南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领导最关心的问题,请问宛城区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书祥:农村的人居环境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受到中央、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14年以来,省、市分别召开了现场会,制定了文件,出台了政策。区委、区政府从去年的十月份,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全面启动了宛城区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重点做了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宛城区成立了由区四大家领导任正、副组长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抽调人员设立了办事机构,成立了办公室。二是结合宛城实际,出台了宛城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意见以及2015年工作方案,对全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三是从今年开始,宛城区政府每年拿出2000万,按照以奖代补的形式,来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目前为止,按照工作布局,确定了15个示范村,34个试点村,作为今年的工作任务,目前34个村庄已基本完成了垃圾、污水、杂物“三清”,均成立了保洁队伍,制定了村规民约、村庄道路管护、门前卫生“三包”等长效机制,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及时处理,卫生保洁工作步入了常态化管理轨道;部分村庄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修建了花坛、文化广场、水冲厕所,安上了太阳能路灯,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下步,我们按照国务院授权国家标准委出台的中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指南,结合宛城区实际,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每年20以上的整治任务,逐步到2020年能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并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的宜居新农村。在资金上,一是加大政府的投入,再者动员社会资金,让一些成功人士能回馈家乡。下一步通过努力,把宛城区整个农村的面貌彻底的改善。
河南日报记者:我是河南日报记者,近年来,蔬菜生产在宛城的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因为市场因素,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请问宛城区是否有应付举措?
陈助民:现在作为市场发展来讲,要注重规模,但是规模上去了以后,遇到市场行情的变化,确实有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主要解决两个办法,一是在合作社基础上搞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好处在价格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对农民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这是近年来宛城区比较关注的事情,也是农业基地得益于这种机制发展壮大的原因。二是对于政府或合作社要加大推荐的力度,特别是近几年农业专业合作社推荐的力度,主渠道的作用发挥的很好。对于合作社,政府主要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让合作社去创市场,去营销自己的产品,能抵御一定的风险,确保这些产业健康发展。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希望大家多到宛城走一走,看一看,关心宛城,关注宛城,支持宛城,促进宛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谢谢!